*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实盘配资平台查询
科学告诉你:不必太过纠结,关键是这个。
整理:鸢鸢
“医生,我的降压药到底是该早上吃还是晚上吃?”
这是心血管科医生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对于每天需要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来说,这个看似简单的时间选择问题,背后却有着复杂的科学争议。
中国研究:睡前服药,夜间血压控制更佳
今年7月,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晓平教授领衔,15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一项大型随机临床试验(OMAN试验)发布,研究表明:睡前服用奥美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20mg/5mg)相比早晨服药,可显著降低患者夜间收缩压,同时改善血压昼夜节律,且不增加夜间低血压风险。研究成果发表在
JAMA上 ( 图 1 ) [1] 。
图1 研究截图
这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涉及720名高血压患者:患者以1:1的比例被随机分为早晨服药组(6:00~10:00 AM)和睡前服药组(6:00~10:00 PM),所有患者都服用奥美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
经过12周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早晨给药组的患者相比,睡前给药组的夜间收缩压显着降低[组间差异,-3.0mmHg(95% CI:-5.1~-1.0mmHg),P=0.004]和夜间舒张压[组间差异,-1.4mmHg(95% CI:-2.8~-0.1mmHg),P=0.04],且夜间收缩压控制更好(79.0% vs 69.8%,P=0.01)。
为什么这个差异很重要?研究团队指出,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评估的夜间血压是比诊室血压更强的心血管事件预测指标。在中国超过3亿高血压患者中,控制率仅16.8%[2],而有30%~60%的患者夜间血压未获控制[3,4]。
睡前服药的另一个优势是改善了血压昼夜节律。睡前给药组中非杓型血压(夜间降幅<10%)的比例从53.3%降至36.9%,早晨给药组无显著变化,且睡前给药组晨峰血压降幅更大。这意味着睡前服药更能帮助恢复血压正常的昼夜波动模式。
研究还发现,睡前组需要调整剂量的患者更少,平均服药片数更低(1.4片 vs 1.5片),这在长期治疗中意味着更好的经济性和便利性。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在夜间低血压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加拿大研究:早晚服药,长期心血管益处相近
但就在OMAN试验发布前不到两个月,一项规模更大、随访时间更长的研究发表在
JAMA上,给出了似乎不同的 结论(图 2 ) [5] 。
图2 研究截图
这项名为BedMed的临床试验由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Scott R Garrison领导,从2017年3月至2022年5月招募,最终随访时间为2023年12月,追踪了3357名成年高血压患者。
研究设计同样以1: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睡前服药组和早晨服药组,主要结局是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复合发生的时间,定义为首次发生全因死亡或因急性冠脉综合征、中风或心力衰竭住院/急诊就诊。
结果发现:睡前组的复合事件发生率为每100患者每年2.3例,早晨组为2.4例,差异不显著(P=0.70)。在全因死亡、重大心血管事件的具体分析中,差异也都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图3)。
图3 用药时间对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影响
研究还特别关注了睡前服药是否会增加跌倒、骨折、新发青光眼或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结果两组在这些安全性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尽管长期临床结果无差异,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确认,睡前服药确实对夜间血压有更好的改善,睡前组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分别比早晨组显著低7.4mmHg(P<0.001)和2.7mmHg(P=0.02),但两组对白天血压的改善差异不大(P=0.12)。
看似矛盾,实则互补的科学答案
面对两项似乎给出不同答案的高质量研究,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OMAN试验显示,从血压控制的角度,睡前服药确实能更好地管理夜间高血压,优化血压昼夜节律[1]。而BedMed试验则提示,这种优势未必会转化为长期临床结果的显著改善[5]。
两项研究并不矛盾,但同时也揭示了高血压管理的复杂性:生物学指标(如血压值)的改善并不总是等同于临床结局的改善。
那么看到这里,针对高血压患者,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时间服药?
BedMed试验也指出,早晨给药组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睡前给药组,且这种差异在6年随访期间持续存在[5]。其实在降压治疗中,与其争执服药时间,不如从患者的便利性和长期依从性出发更具实际意义。
对于工作繁忙的患者,早晨服药可能更容易坚持;而对于退休在家的老年人,睡前服药可能更方便记忆。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服药时间,并长期坚持下去。
小结
高血压管理正走向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时代。未来可能会有研究明确识别哪些特定人群更能从睡前服药中获益;或者出现更智能的给药系统,可以根据个人血压节律调整药物释放时间。
最后,关于这个服药时间的选择问题,您有什么经验和疑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参考文献:
[1]Ye R, Yang X, Zhang X, et al. Morning vs Bedtime Dosing and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The OMA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25;8(7):e2519354.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19354
[2]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 Worldwide trends in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nd progress in treatment and control from 1990 to 2019: a pooled analysis of 1201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studies with 104 million participants. Lancet. 2021;398(10304):957-980. doi:10.1016/S0140-6736(21)01330-1
[3]Li MX, Zhang DY, Tang ST, et al. Control status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rterial stiffness in the China nationwide registry of treated hypertensive patients: the REACTION-ABP study. Hypertens Res. 2023;46(10):2302-2311. doi:10.1038/s41440-023-01336-5
[4]Wang C, Deng WJ, Gong WY, et al. Nocturnal hypertension correlates better with target organ damag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than a nondipping pattern.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5;17(10):792-801. doi:10.1111/jch.12589
[5]Garrison SR, Bakal JA, Kolber MR, et al.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Death: The BedM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5;333(23):2061–2072. doi:10.1001/jama.2025.4390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金鑫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